在OTA(在线旅游平台)上,用户最常遇到的挫败感之一,便是在海量、重复的产品中迷失。搜索“北京三日游”,可能会呈现出上百个来自不同供应商、但行程却惊人相似的旅游产品。这种“信息过载”与“选择悖论”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。
AI聚合技术的引入,旨在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。它不再是简单的列表,而是智能地识别、归并同质化产品,并将其以一个更清晰、更高效的逻辑呈现给用户。这其中的UX设计,直接决定了AI能力的成败。
一、 核心设计目标:从“比较”到“理解”
传统列表页迫使用户进行“肉眼diff”(差异对比),我们的设计目标是通过AI聚合,将用户体验提升为“快速理解,精准决策”。
-
降低认知负荷:用户无需在多个标签页间切换、反复比对行程细节。
-
凸显核心价值:帮助用户快速抓住产品的本质差异(如服务特色、供应商信誉、价格构成),而非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描述差异。
-
提升决策信心:通过清晰的结构和透明的信息,让用户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明智且可控的。
二、 AI聚合的展示逻辑:三层递进结构
一个优秀的AI聚合展示界面,应该像一个耐心的导购,遵循由总到分、由本质到细节的逻辑。
第一层:聚合主体卡片的构建
这是用户在第一眼看到的核心信息单元。它需要回答: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?”
-
聚合标题与核心卖点:
-
智能生成标题:避免直接使用某个供应商的原始标题(如“【金牌导游】【纯玩无购】北京经典三日游”)。AI应提取共性,生成更中性、更具概括性的标题,例如“北京核心景点三日纯玩游”。
-
动态卖点标签:在标题下方,通过标签形式展示由AI分析出的核心共性卖点,如“含故宫门票”、“无购物店”、“24小时接机”、“成团率95%+”。这些标签应可点击筛选,形成交互闭环。
-
-
“代表性”视觉内容:
-
从所有聚合产品中,选取“最优”或“最具代表性”的封面图(如最高清、构图最佳),而非随机展示。可以考虑提供一个“查看所有图片”的入口,满足深度浏览需求。
-
-
智能价格区间与起价说明:
-
显示
¥XXXX - YYYY的价格区间,并清晰标注“起价为人均价格,因日期、房型等因素变动”。 -
关键设计:悬停或点击价格区间,可以出现一个简短的说明,解释价格差异的主要来源(如“酒店星级不同”、“部分景点门票包含差异”),提前解答用户疑惑。
-
第二层:差异化因素的清晰呈现
点击或展开聚合卡片后,需要回答:“这些看起来一样的产品,主要区别在哪里?” 这里的设计是关键。
-
差异化维度导航:
-
提供一组横向导航标签,如 “套餐类型”、“酒店标准”、“供应商”。这些维度应由AI根据聚合产品的实际差异动态生成。
-
例如:在“套餐类型”下,可能分为“经济团(30人)”、“精品小团(15人)”、“私家定制团”。用户切换标签,主列表会动态刷新,展示对应类型下的具体产品。
-
-
并排对比视图:
-
对于最重要的2-3个差异化维度(如价格、酒店、供应商评分),设计一个简明的表格或并排视图,让用户一目了然地看到不同选项的对比。
-
设计要点:只对比关键差异点,避免信息再次过载。例如,只对比“酒店名称/等级”、“是否含早餐”、“供应商评分”、“价格”。
-
第三层:细节的深度探索
当用户对某个差异化选项产生兴趣,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具体产品时,应提供无缝的深入路径。
-
无缝钻取:在并排对比视图中,每个选项都应有一个“查看详情”的按钮,点击后可以侧滑或跳转至该产品的完整详情页。用户决策路径是连续的,而非断裂的。
-
统一的用户评价整合:
-
这是一个高阶但极具价值的功能。在聚合卡片层级,可以展示一个“综合评分”,并附上来自所有聚合产品的“高频关键词”标签云(如“导游专业”、“行程紧凑”、“住宿满意”)。
-
点击后进入一个专门的“评价聚合页”,按维度(导游、交通、住宿等)展示所有来源的评价,并注明评价来源。这能极大增强用户信任。
-
三、 关键的交互与视觉设计原则
-
可控感与透明度:
-
始终提供“查看所有原始列表”的选项:在页面不显眼的位置保留一个链接,让不信任聚合或希望自己挖掘的用户可以随时回到传统模式。这给予了用户最终的控制权,减轻其对“黑盒操作”的担忧。
-
解释聚合逻辑:在页面顶部或帮助图标中,用一句话简单说明“我们已将行程相似的产品智能聚合,帮您更快找到心仪之选”,建立信任。
-
-
信息的层次与扫读性:
-
严格运用格式塔原理(接近性、相似性)。相关的信息要放在一起,不同的信息组要有清晰的视觉分隔。
-
大量使用图标、标签、字体重量和颜色来区分信息类型(如价格用突出色,标签用中性色,说明文字用次要色)。
-
-
渐进式披露:
-
绝对避免在第一时间将所有信息和选项堆砌在用户面前。从聚合卡片(第一层) -> 差异化导航(第二层) -> 具体产品详情(第三层),信息是逐步展开的,符合用户的认知节奏。
-
四、 设计中的挑战与平衡
-
“同质化”的定义权:什么样的产品算“同质”?是90%的行程重合,还是核心景点一致?这需要产品与算法团队紧密定义,并在UI上留有微调空间(如允许用户调整聚合“松紧度”的筛选器)。
-
避免“选择偏见”:展示“代表性”图片和“最优”价格时,要避免误导用户认为所有聚合产品都具备同样品质。设计上必须清晰地传达这是“区间”和“示例”。
-
供应商公平性:设计逻辑需要兼顾平台生态的健康,不能总是将流量导向少数几个头部供应商。可以在“供应商”差异化维度中,为一些高评分但规模较小的供应商提供“新锐优质”等标签,促进公平曝光。
AI聚合不是目的,而是提升用户体验的手段。其展示逻辑的核心,在于深刻理解用户在面临同质化选择时的焦虑与需求:他们不是在寻找一个“唯一”的答案,而是在寻求一个“高效、透明、自信”的决策过程。
通过三层递进的信息结构、清晰呈现的差异化维度以及赋予用户最终控制权的设计,我们可以将AI的技术优势,转化为用户能真切感知到的选择便利与决策信心,最终打造出更聪明、也更体贴的旅行规划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