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从“画布”到“剧本”:界面设计的范式转移
过去二十年,UI 设计师像布景师,把按钮、列表、图表摆放在固定画布上,再交给开发还原。当产品功能膨胀、场景碎片化,这种“静态布景”开始失灵:同一套CRM后台在面对“销售跟单”“财务对账”“CEO看板”三类任务时,信息密度、操作链路、视觉层级理应截然不同,却只能用同一套界面妥协。
生成式UI设计把“画布”升级为“剧本”。系统不再展示固定组件,而是把当前任务拆解为“目标-动作-信息”三元组,像导演一样为每个角色即时生成最合适的分镜。界面的第一性不再是像素,而是任务。
二、技术底座:三层引擎协同
场景感知层:通过事件流解析(Event Stream Parsing)把用户当前任务映射到知识图谱中的“任务节点”。例如,当用户连续打开“客户详情-合同-回款”三个页面,系统识别出这是“催回款”子任务。
编排决策层:基于强化学习的Layout-RL模型,在200ms内从组件库中挑选最优组合。奖励函数综合眼动热点预测、点击难度、信息优先级,实现“一页完成”或“一步直达”。
渲染生成层:采用Diffusion-Like的栅格化管线,将编排结果实时渲染为像素级UI,同时输出前端代码(Flutter/React 双栈),保证多端一致。
三、实践案例:SalesMind销售助手的72变
SalesMind是首款落地生成式UI的SaaS产品。过去,销售在跟进客户时需在7个模块间跳转;现在,系统根据客户阶段自动生成“剧本”:
- 新客户:左侧生成“破冰脚本”卡片,右侧展示同领域成功案例,底部浮出“预约演示”按钮。
- 谈判期:中央生成ROI计算器,顶部出现“竞品对比”时间轴,右侧实时拉取法务条款。
- 签约后:界面瞬间切换为“交付里程碑”甘特图,原按钮变为“一键移交客服”。
上线后,用户评价说:“像有个隐形助理在帮我铺桌子。”
四、设计师角色的再定义
生成式UI并未消灭设计师,而是把他们的工作前置到“写剧本”:
- 建立任务语料库:把行业Know-How抽象成可计算的“原子意图”;
- 设计编排策略:用YAML描述“当……则……”规则,成为Layout-RL的冷启动;
- 训练审美模型:将品牌规范编码为可微调的Style-VAE,保证生成界面仍像“自家人”。
未来,最稀缺的不是会画界面的设计师,而是会“导演”任务的人。
五、挑战与边界
可解释性:当界面突然大变,用户需要“为什么这样排”的答案。SalesMind的做法是在每个组件角落提供“灯泡图标”,点击展开AI决策路径。
数据饥渴:Layout-RL需大量任务-界面成对数据,初创团队可用“影子模式”收集匿名交互日志,三个月即可启动训练。
品牌一致性:Style-VAE的隐空间需定期人工校准,防止“漂移”导致品牌稀释。
六、结语:交互的终局是“无界面”
生成式UI的野心不是让界面更花哨,而是让界面消失。当系统足够理解任务,它就能在恰当时刻递上恰好的信息和动作,用户甚至意识不到自己“在用软件”。
从“人找功能”到“功能找人”,界面自动编排只是第一步。真正的终点,是像空气一样自然的计算体验。